海外華人議"常回家看看"入法 跨洋盡孝

發表:2012-07-11 15: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據英國《英中時報》報導,順應中國走向老齡化社會的現實,正在修訂和審議的中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草案,將對老年人的「精神撫慰」條款寫進法律。「子女應常回家看看」是否具備可操作性、是否適宜入法,圍繞這條溫情的規定,媒體和國人掀起了熱烈爭論,居英華人尤其是大陸獨生子女一代,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項立法 兩地情牽

報導指出,來自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85億,佔總人口的13.7%。按國際社會「60歲以上老人佔人口總數超過10%」的標準,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內60歲以上老人很多是空巢老人。「常回家看看」對他們和他們遠在外地甚至外國奮鬥的孩子來說,都是奢侈品。全國老齡辦指出,隨著人才在全國範圍甚至國際範圍的流動,今後國內空巢現象將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將延長。

另一項關於海外華人數量的統計則是,到2010年,全世界的華人總數有4,543多萬。其中,在英華人目前達到了60萬人。2011年的統計顯示,自1978年以來,有106萬中國學生留學海外,僅27.5萬人回國。這意味著,大量的留學生成為移民,定居海外。

可以說,「常回家看看」入法與否,既是一項關乎1.85億老人的立法,又是關乎遠離國內父母的海外華人的立法,尤其是留英新移民中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一代。

跨洋盡孝的遺憾

今年清明前後,多名居英華人讀者給《英中時報》寫來紀念逝去父母的文章。他們大都因身處英國,發展事業,負擔家計,撫養子女,儘管在物質上能做到厚待父母,也盡量抽空回國看望,仍是無法常年守在父母左右,喜樂不能陪伴,病痛不能伺候,甚至錯過給父母送終。在這批文字中,有些人表達了因距離阻隔對父母的掛念,有些人則為「子欲養而親不待」而深感遺憾和自責。

姚樹潔,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今年春天,姚教授的父親在國內去世。趕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並料理後事後,姚教授寫了一篇懷念父親的長文,讀來令人動容。他向《英中時報》表示,談到海外華人盡孝問題,如果父母的物質條件尚不寬裕,應當首先保證父母的經濟沒有後顧之憂。這是他在海外學習、工作二十多年來堅持的一個原則。「我的兄弟在國內出力,我人在國外,就出錢。我一年回國一次甚至兩三年才回國一次,根本就沒法守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病痛大小事,都是兄弟在照看。一般在國外,稍微省一點過日子,寄回去的費用都挺夠花的。沒錢補貼父母這種說法說不過去。對父母物質上的贍養,是最基本也是最實在的」。

「二是保證與父母的溝通。以前沒有電話就經常寫信,每個禮拜一封信。父母看到我一封信,一個禮拜吃飯都會香。最近十幾年,書信轉為打電話。每週六上午(國內下午或傍晚)準時給老人打電話。給老人打電話不是完成任務,一定要有特別的耐心和專心,哪怕只是聽父母嘮叨。從家庭成員近況,到吃穿住用生活細節,什麼都可以聊。有時候給父母出出主意,有時候評評點。這樣的精神安慰對老人來說比吃什麼補藥都管用」。

短聚和長居

跟姚樹潔教授這代留英華人不同的是,現在赴英留學留下來的獨生子女一代,大都處於事業發展階段,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拼事業和建設自己的小家庭,做到「常回家看看」怕是力有未逮。不過,他們的父母大都年紀尚輕,身體尚好,經濟狀況尚佳。他們中不少人都選擇為父母申請探親簽證,輪流將兩邊的老人從國內接來短聚。

不過,隨著聯合政府移民政策的步步緊縮,就算這樣一次最長半年的「飛行探親」,也面臨政策變化的壓力政府已經開始限制和取消探親簽證的上訴權儘管只是在程序上為探親簽證的申請增加了難度。

有人說,避免短聚的麻煩,乾脆把父母從國內接來長居吧?撇開父母來英後的適應問題,光是7月9日起即將實施的家庭團聚類簽證新政規定,就條件繁苛:在英子女若想接父母來英定居,需證明父母在原籍國不能得到其他照顧,並保證父母來英後不會挪用英國福利,且父母需在原籍國申請辦理。從2013年10月起,如果父母年滿未滿65歲,申請永居還得通過「Life in the UK」和相當於雅思5分的B1兩項英文考試。如此嚴苛的經濟要求不說,單說兩門英文考試,試問,有幾個爸媽能通過呢?

在英國華人中人氣較旺的一論壇有條討論回不回國的熱貼,頗能說明一些華人對國內父母的擔憂,在影響他們留英的決定。一女生在英待了七年,工作現狀不錯,因牽掛在國內漸老的父母,決定辭職跟丈夫一起回國。一女生二十出頭來英,八年多來,結婚了,有工作,房子,車子。「五年前,有人問起,說打死不回國; 三年以前,搖擺不定;去年一向健康的媽媽腦出血,重度昏迷生命垂危,一路哭著趕回家的時候,突然發現,當有了工作,房子,家庭,身份,可那個世界上最疼愛你的人不在了,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堅定回國」。

有愛,距離又如何

美旋目前在倫敦一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離家幾年,小家安在了英國。美旋的媽媽一年前生了重病,美旋回國探望再返英後,努力做到,只要可能,每天都給家裡打電話,有時只是短暫問候,有時讓親戚轉告講笑話。「這樣的問候,哪怕只是走在路上或者等巴士的時候,都可以完成」。

「能常回家看看固然不可替代,但父母也希望子女在外學業事業有成,也不希望你帶著太重的包袱離家。孝的形式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多元的。」在美旋理解,愛比孝更重要,子女雖身處海外,但只要保證與父母情感的交流和愉悅的溝通,讓父母感受到親情、溫暖、快樂、高興,真正實現精神上的滿足,仍不難實現「精神贍養」。這個過程是雙向的,孩子通過溝通,瞭解父母,同時也是瞭解自己的一部分。現在,各種網路電話,視頻軟體,都為這種精神和情感的溝通創造了便利條件。即便是物質上的孝順,身在國外,也可以通過網購來完成。

小何在英國待了十年。從學生到上班族,目前已在英定居。他說,「每個老人對子女的期望都不同。於我父母,精神上的支持是聽到我的聲音,每週一次的電話。同時,我也要理解和滿足他們對我的期望事業有成,子孫同堂。」他的觀點跟美旋相似:「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兩地的情況下,限制得更多的是溝通的渠道。但現在科技已經讓距離變小,剩下的問題更多是子女是否願意、以及怎樣做好精神撫養。地域,工作繁忙等已是次要條件」。

自己的生活

父母自己呢?美旋設問,父母是否可以積極一點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哪怕是在子女的鼓勵下?如果父母主動營造「沒有子女在身邊的生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不是也不會僅僅把情感寄託到兒女身上?美旋舉例,她有個家在北京的朋友,平時聊起天來,幾乎是抱怨她媽媽不怎麼理她,很少給她電話,因為媽媽自己在北京忙於開展兒童教育的各種工作坊。也就是說,這個媽媽自己的生活很豐滿豐富多彩。那麼,這個孩子所謂要「盡孝」壓力其實會小很多。

小S五年前赴英留學,接著留英安家工作。來自單親家庭,又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她尤為牽掛孤身在國內的母親。然而母親也還在兢兢業業地盡著她這一代的孝道,陪侍父母,無法長期赴英與小S團聚。儘管長遠計畫是最終要將母親接到英國常聚,但小S覺得,讓母親的退休生活真正充實起來是要義。她鼓勵母親熟用各種電子產品,享受無障礙的網際網路通聯,鼓勵母親進書畫班,修身養性;鼓勵母親積極參加同齡人有益的活動和聚會,如濕地徒步等等。

「我當然知道我對於媽媽有多重要,但我更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她的注意力不僅僅只投射在我身上。就像我小時候父母塑造我獨立生活的能力,離家獨立才算真的長大一樣,我希望我不在母親身邊,她也一樣過得好」,小S說。「我也知道這不容易,說起來‘動聽又殘忍’,但客觀地說,父母這代塑造了合格獨立的我們,我們也可以要求精神上合格獨立的父母。



来源:出國頻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